【古祠新韻·人文天柱】系列報道(七)渡馬羅氏總祠
“豫章始祖懷漢,克守城廊,建功立業(yè)。子孫幼穎聰慧,光垂后世。至于今代,亦可稱道?!?/p>
先祖開墾百余年,歷經(jīng)風霜,飽經(jīng)憂患,吃苦耐勞,煥發(fā)斗志,至今百業(yè)俱興,子孫繁衍滿堂,各行人才濟濟,在冊族人,工農官商教等,在其位謀其政,恪盡職守,名噪鄉(xiāng)里,遠達省市。可謂天杰地靈,一方水土養(yǎng)黎民,先祖高德育后人……”
這是2018年3月20日,羅氏家族在渡馬橋坪羅氏總祠舉行家族活動時的祭祖文片段,在口口相傳的夸耀中,與之相伴的是羅氏家族的驕傲,他們發(fā)生在脈絡清晰的族譜里,甚至于會藝術的呈現(xiàn)在建筑的裝飾中。
翻開歷史,這種榮耀確實有跡可尋。歷代中,羅姓的著名人物比比皆是:唐朝詩人羅隱、羅鄴,小說中以羅姓為形象的將軍羅成、羅通,清朝教育家羅典,中國現(xiàn)代農學的開拓者、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奠基人羅振玉。共和國元帥羅榮桓、羅瑞卿等人。
這種歷史的驕傲,不僅深藏在羅氏后人的心里,也把這種榮耀標榜在家祠的建筑中。
羅氏總祠位于渡馬鎮(zhèn)橋坪村,始建于清代道光五年(1825),1991年羅氏族眾又籌款進行了維修。該建筑坐東朝西,占地面積為520平方米,實際建筑面積為400平方米,是湘黔川羅氏家族的總祠,也是天柱域內現(xiàn)存涉及族眾跨省份最多的祠堂之一,這種多省共祠現(xiàn)象在西南地區(qū)比較少見,這對研究祠堂跨區(qū)域的聚合功能、聯(lián)宗功能、組織模式以及遷徙歷史將提供非常重要的注腳。
羅氏總祠外形是獨特的。經(jīng)過修葺的總祠不僅雄偉的立于寨子的上方,遠看還頗有點西洋教堂的韻味,這使得羅氏總祠成為天柱域內能見到的具有歐式風格不多的祠堂之一。祠堂屬于三間兩進式結構,正面牌樓的兩側均有一個圓拱形窗戶,順著窗戶往上看,歐式風格的尖頂聳立在牌樓正中兩側,而牌樓的正中上方屋頂,則為純中式的風格,這一洋一中的存在,在天柱眾多家祠的建造中,顯得格外搶眼。為什么先人們會建成這種樣式,難道是受到了西洋建筑風格的影響?或者在天柱是否土生土長就誕生這種尖頂圓拱的建筑風格?我們不得而知。
走進祠堂,正面牌樓給人以清新的感覺,大門由四塊醒目的青石圍成,上方橫書“湘黔川羅氏總祠”,再上豎書“豫章郡”。大門兩側依次排開三幅對聯(lián):
忠孝流芳先祖先賢護社稷
豫章昌盛后裔后秀振神州
喬木發(fā)千支豈非一本
長江流萬脈總是同源
堂勢尊嚴昭奕代祖功宗德
孫枝繁衍承萬年春祀秋嘗
以上三聯(lián),或告知族人羅氏之支脈分衍,或寓意家族勢力之強大。因為羅氏是發(fā)源于江西南昌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始祖是西漢時期的大將羅珠。據(jù)《江西通志》載:“羅珠漢高祖時跟隨灌嬰,平定豫章,有功德于民”。后羅珠與灌嬰又平定了九江郡。漢景帝時,在南昌一帶置豫章郡,建筑城堡,并環(huán)城廣種豫章樹(樟樹),其后世子孫遂被稱為豫章羅氏。
縱觀羅氏總祠,它沒有浮華的外表,內部結構相對簡潔。從外觀上看,它也有各種壁畫、彩塑等,但整體格調是走清新路線的,沒有像其他祠堂那樣極盡所能的把各種彩塑人物、浮雕或精美的圖案來進行裝飾。但在仔細的觀察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奇異的現(xiàn)象,就是在牌樓兩側的墻上,史無前例的塑有騎在馬上,頭戴軍官帽,手里拿著望遠鏡回頭瞭望,虎虎生威的兩個現(xiàn)代人物。我猜測,這應該是后人在維修家祠時添加上去的。問及族人,他們告訴我:這是曾任公安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總參謀長等職的大將軍羅瑞卿和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羅榮桓的塑像,他們是我們羅家的驕傲,我們想借助這份榮耀來激勵后人,以凝聚人心。
一群普通的族人,把族人的榮耀鐫刻于墻上,與一個光耀千古的名字血脈相連,這種民間的標榜,無論是炫耀和張揚,其最終的歸途無疑也是為了教化。當我們面對祖靈頌揚祖宗功德時,其實就是將自己的生活置于祖靈的眾目睽睽之下。不辱先祖,成為生活的起碼原則;光宗耀祖,則成為人生的最高境界。而這種舉目可見的標榜門第、張揚功名的象征物,也賦予了羅氏總祠無與倫比的文化紀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