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堂侗寨位于黎平縣肇興鎮(zhèn)駐地西南1.5公里,地處坡頂,四野開闊,兩村合為一寨,這里各家各戶都建有三間三層古樸典雅的吊腳木樓,房屋依山勢而建,鱗次櫛比,疏密有致。 寨內步道四通八達,出入村寨的主路有東、西、南、北四條,并自然形成“人”字形,路口都建有美觀的寨門 。周圍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連綿的后龍山脈古樹參天,郁郁蔥蔥。
寨內有7口石板古井,四季清泉長流,足夠村民飲用。三座鼓樓,一座在下寨,兩寨在上寨,結構造型基本相似,而又以下寨鼓樓最為壯觀。始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的紀堂上寨鼓樓,經數百年風風雨雨,曾多次修整,民國16年(1927年)又經修整,而“文革”期間慘遭破壞,僅??占茏?。1978年紀堂民眾捐工獻料,并于1979年將之修葺一新。復修后的紀堂鼓樓,1982年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立石質保護標志。而修復這座造型完美的鼓樓的是侗族最著名的鼓樓墨師陸培福、陸文禮師徒倆,他們都是紀堂人。
侗族地區(qū)有句民間俗語叫“花橋師傅在三江,鼓樓師傅在紀堂。”這句俗語道出了紀堂鼓樓墨師的名聲。紀堂屬于肇興侗區(qū),肇興侗區(qū)的鼓樓墨師有幾個支系,各支系的鼓樓建筑藝術有各自不同的風格。紀堂鼓樓墨師以陸培福和陸文禮為杰出代表,他們是加假柱變立面“變角鼓樓”的創(chuàng)立者。陸培福從1963年起,在本地和外地掌墨建造鼓樓,一生建造和維修數十座鼓樓,處女作正是被列入貴州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紀堂上寨鼓樓,這座鼓樓后來被國內古建筑家們當作侗族鼓樓建筑藝術的標本作之一。當時只是民居木樓師傅的陸培福,在本寨老鼓樓被毀后,自告奮勇承擔起新建鼓樓的“墨師”任務。他以建于百年前的紀堂下寨留存的平面四角鼓樓為藍本,并大膽發(fā)揮創(chuàng)新,終于在原平面四角鼓樓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四角變八角重檐攢尖頂的新型侗族鼓樓,并聳立在本寨原鼓樓的地基上。加假柱變換立面的鼓樓技法由此誕生了,并形成了單一的支系。從此,陸培福墨師從事著他的變角鼓樓建造事業(yè)。
紀堂另一位著名的鼓樓掌墨師陸文禮,從小愛好侗族鼓樓、花橋、寨門、戲樓、吊腳樓等木作建筑。1961年初中畢業(yè)后,由于家庭成分不好,不能升學繼續(xù)讀書,便師從陸培福師傅學木工、造屋架、鼓樓等。他聰明好學,記性好,1963年便能自己掌墨帶徒弟修造屋架和鼓樓,但作為助理師,他依然跟陸培福師傅在本鎮(zhèn)和外地建造鼓樓。后因“文革”而中斷整整十年,1979年才恢復鼓樓建造工程。他先后掌墨建造了包括黔東南凱里金泉湖侗族鼓樓和深圳錦繡中華民間風情區(qū)、北京亞運村民族風情園、海南島通什市國際康樂中心、浙江寧波新鋪鎮(zhèn)海濱游樂園等在內的侗族鼓樓、花橋、寨門、吊腳樓等民族建筑。陸文禮是侗族新一代鼓樓墨師的代表,既有書本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鼓樓建筑實踐經驗,他首創(chuàng)了《侗族鼓樓建筑結構圖和施工圖》,改變了侗族鼓樓建筑沒有結構圖和施工圖的歷史,是侗族鼓樓建筑制圖施工的第一人,是侗族“加假柱變換立面”的“變角鼓樓”的主要繼承人。至2005年底止,他掌墨建造侗族鼓樓30座,花橋5座,門樓、戲樓、亭閣無數,是侗族最著名鼓樓墨師之一。
紀堂寨除了鼓樓墨師著稱于世而外,侗族文化底蘊也十分深厚。這里民風民俗古樸、原汁原味,特別是傳統(tǒng)的民間節(jié)日活動非常隆重。如“踩歌堂”“抬官人”等活動,這些活動在每年春節(jié)期間初六至初八和秋后舉行。屆時,房族與房族、村寨與村寨之間要舉行“集體做客”活動,人們迎賓送客,攔路對歌敬酒,開展“祭薩”和舉行規(guī)模盛大的“蘆笙會”等。紀堂不僅侗族文化豐富,漢文化也發(fā)展較早。光緒年間,紀堂寨出陸學彬、陸永聲兩名進士,至今匾額、碑文還保存完好。紀堂、登江兩寨之間的“五龍?zhí)猛恋毓荨泵勄?、湘、桂三?區(qū))的侗鄉(xiāng)苗寨。清乾隆年間,紀堂還有一位機智人物,敢扛算盤到縣衙與知縣清算賦稅,他就是侗族地區(qū)大名鼎鼎的陸本聳。陸本聳的故事很多,在侗鄉(xiāng)腹地流傳很廣。“侗款”是古代侗族人的地方法規(guī),紀堂保存有較為完整的“侗款”鄉(xiāng)規(guī)民約“石碑”。
貴廣高鐵開通后,紀堂村積極主動融入肇興“八寨一山”旅游圈,抓住2018年春晚分會場落戶肇興等機遇,大力發(fā)展民族節(jié)日展演、農耕文化體驗、民宿接待等旅游文化項目,紀堂村在吃好“鼓樓飯”的同時,也吃上了“旅游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