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柱、劍河、錦屏三縣交界處的“九龍山”地區(qū),鑲嵌著一個美麗而神奇的版圖,這個版圖便是人們記憶猶新的石洞玉寶石--漢寨村。村民的祖先絕大部份為漢人,漢寨因而得名。漢寨位于石洞鎮(zhèn)東部,距天柱縣城32公里,距石洞鎮(zhèn)政府所在地1公里,全村轄18個村民小組,由漢寨、下馬、計同3個自然寨組成,全村516戶2260人,國土面積4平方公里。漢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多年以前,大部分村民從江西吉安遷徙而來,先后有龔姓、張姓、劉姓、羅姓等姓氏入居。他們與周邊侗族結婚繁衍,逐浙融入侗族地區(qū)的生活習慣,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寨子越來越大,成為了石洞鎮(zhèn)的一顆璀燦的明珠。
咸豐同治年間,為了反抗封建暴政,在太平天國革命的影響下,黔東南爆發(fā)了以張秀眉為首的苗民大起義,以姜應芳為首的侗族農民起義,少數(shù)民族農民起義留下了許多遺址,其中九龍山遺址位于天柱縣石洞鎮(zhèn)漢寨村,這里曾是姜應芳領導侗族農民起義的根據(jù)地,1982年,九龍山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為革命遺址,作為省級文物單位加以重點保護。
漢寨村地處山高、路遠、偏僻一隅,是一個以侗族人口居多的村寨,海拔1000多米,崇山峻嶺,四面環(huán)山。這里既有風光旖旎的自然山水,又有豪放熱情的風土人情。既有紅軍長征刀光劍影的壯烈歷史,又有嫻靜清幽的當下生活。如今的九龍山與現(xiàn)實的沖擊留下的還是人們對生活的那份熱情。站在山上,仿佛在云霧中飛舞著,一望無際的梯田眼之所及處處是景,同時也顯示出侗族人民的樸實和勤勞。每當日出來臨的光線照射,讓人感到一陣陣清風吹來,感到無比的涼爽,特別是村口那棵幾百年以來的紅豆杉,高大挺直,倔強挺立的個性張揚,象征著侗家民族團結和不折不撓的精神,在這百花爭艷的春天里更顯得獨特俊秀。
人們還可以想像,非遺漢寨大戲在這片土地上書寫著神奇壯觀,侗族英雄姜應芳戰(zhàn)斗遺址--姜王營盤、姜王井、姜王紀念亭在觥籌交錯著歷史和未來......
漢寨村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漢寨村主要杰出人物代表有姜應芳起義軍英雄劉發(fā)保,北伐軍第十軍王天培軍長的將領羅秉權團長,民國廣西教育廳廳長張爾煊,還有侗族作家張作為,貴州農學院教授劉芳家博士,凱里職業(yè)技術學院劉湘教授等人才。目前全村培養(yǎng)出國家干部400余人,甚至有一些村寨平均一家培養(yǎng)出一個大學生。
每年逢農歷三月三、六月六、九月重陽節(jié),黔、湘、桂周邊的上萬群眾齊聚九龍山,山上山下可謂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這時也是這個節(jié)日最熱鬧的時候。我們侗族人民通常將其簡稱為“九龍山民族文化藝術節(jié)”。在這里還傳承“百年吹不盡的侗京腔,唱不完的走沙場”的名句。侗族農民組成的戲班子表演的“五虎平西”,雖然戲服陳舊簡樸,但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由當?shù)爻獞蛘咧叛b戲袍、畫臉譜,漢話平腔吟唱,戲劇規(guī)模場面大,故稱大戲。一出出大戲,講述著那古老的故事,弘揚著人間的真、善、美,滌蕩著侗家人民的心靈。
漢寨村的美食別具一格。在這里流傳著“侗不離酸、無菜不酸、無菜不腌”等說法。侗家特色美食以腌魚最為出名,那種味道令人們至今記憶猶新,其喂酸帶辣,食用起來讓人飄飄欲仙。更讓人心醉的是侗鄉(xiāng)米酒,真是“開壇千君醉,上桌十里香”。倘若你到漢寨作客,加上我們侗家人的淳樸和熱情好客,能吃上一碗油茶那將是你享受人生最曼妙的時刻。席間,你還可以聆聽侗家山歌的純美,伴著木葉吹響,飄過山巔、村寨和木樓人家,仿佛在你遐想人間美好的時候感受到陣陣清風徐徐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