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稀飯,顧名思義,是用雞和白米煮成的粥。雞稀飯營養(yǎng)豐富,是男女老少皆宜的特色的美食。通常在苗族過年過節(jié),婦女生孩子坐月子,或有貴客來臨等喜慶的日子,都以此為佳肴待客。
雞稀飯的做法既講究又簡單。講究的是,必須保證食品的天然純潔環(huán)保,必須是自家庭院敞養(yǎng),沒有喂食任何添加劑的天然食品和自然生長的土母雞。簡單是指成分簡單,主料雞加上黏米、糯米及少許生姜即可。具體做法是:將雞殺好去毛,燒稻草火烤一下,摳出內(nèi)臟洗凈,將整只雞和洗凈的雞內(nèi)臟,一起放入鍋或鼎罐里,拍少許生姜放入,加甘甜純正的井水或山泉水,然后燒旺柴火煮,待水沸后,再加淘好的米,黏米最好是用紅黏米。黏米和糯米的比例是5:1,即黏米500克,糯米100克。開火后,大火燒開,小火慢煨,在大火和小火的作用下,土雞的鮮香與米粒的天然純香完美融合,金黃色的雞湯,映襯著白色的米粒,待雞熟軟,米粒膨脹,湯汁黏稠,放鹽,將雞撈出。撈上來的雞,皮黃肉白,鮮嫩軟糯,砍成小坨,可直接食用,也可手撕,原汁原味原生態(tài),口舌生香,回味無窮。也可以蘸上放有大蒜、花椒、鹽、醬油和雞稀飯湯的柴火灰燒的辣椒水食用,味道鮮美,讓人食欲大增。稀飯則清香四溢,汁稠色亮,入口即化,看著就令人垂涎欲滴。這樣的雞稀飯,不僅助消化、還有營養(yǎng),具有健脾開胃滋陰補(bǔ)腎之功,是苗族人世代傳承的特色養(yǎng)生美食。
關(guān)于苗族雞稀飯的來歷,有一個傳說:在苗族大遷徙過程中,苗族人民跋山涉水,劈山開路,前有大蟲猛獸,后有追兵窮寇,苗族先民扶老攜幼,一路覓食,艱難前行。那時,有一婦女生了一個娃,全家人卻高興不起來,因該婦女身體虛弱,沒有奶水給孩子吃,這可愁壞了全家,急壞了孩子的父親。沒有辦法,孩子的父親只好一個人到深山去尋覓,看看有什么可以給產(chǎn)婦充饑滋補(bǔ)身體的。天無絕人之路,好歹逮了兩只野雞拿回家,拿火給野雞去毛,摳出內(nèi)臟洗凈。婆婆剛將野雞燉在鍋里,這時傳來消息說,追兵快要到了,飯又還沒煮,怎么辦?聰明的婆婆立刻把米放到燉野雞的鍋里一起煮,由于時間緊,等米一爛,全家就鍋里雞肉飯粒稀稀湯湯舀起就吃。哎呀,全家都吃得有滋有味,特別是這個產(chǎn)婦,平日里口味總不太好,這天這頓竟狼吞虎咽吃了幾大碗,還對婆婆說,婆婆,您今天怎么煮的呀?這么好吃。由于吃了雞稀飯,大家都有了力氣,特別是產(chǎn)婦,吃雞稀飯后有勁兒了,也不拖大家后腿,全村男女老少,把追兵甩得遠(yuǎn)遠(yuǎn)的。話說這產(chǎn)婦吃了雞稀飯后,不僅體力得以恢復(fù),竟還有了充足的奶水奶娃了。
自那以后,孩子的父親就天天想辦法捉野雞煮雞稀飯給老婆吃,產(chǎn)婦康復(fù)得很快,孩子也長得白白胖胖,全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老婆婆認(rèn)為,這些都是吃野雞稀飯的結(jié)果,是吃野雞稀飯給全家人帶來了福氣。自此,全村乃至苗家人都認(rèn)為,吃野雞稀飯,不僅對身體好,還可以添財添福添壽。由于大家都愛上吃野雞稀飯,后來野雞就不夠抓了,于是就用家里養(yǎng)的土雞替代。這樣,用土雞燉稀飯,苗族人一直傳襲至今。
千百年來,苗族美食雞稀飯,得到了社會的認(rèn)可,受到了苗族之外更多人的喜愛。很多國內(nèi)外游客,都爭相來到黔東南,到苗族村寨來,親口品嘗美味可口的苗族雞稀飯,親臨體驗苗族獨特風(fēng)俗人情。尤其是改革開放后,苗族人的日子越來越好,殺一只雞,煮雞稀飯,已經(jīng)不是什么奢侈難辦的事兒了。
而今,苗族雞稀飯已是苗族待客席間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不必等到苗年節(jié)、吃新節(jié),擇日不如撞日,只要你想吃,只要你想來,好客的苗族會持一牛角香醇米酒把你迎進(jìn)門,一陣忙活后,一鍋香糯可口的雞稀飯就會端到你面前……讓人垂涎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