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貴州省共有4萬多畬族同胞,麻江縣境內(nèi)就有3萬多人。
傳說畬族祖上有一位名叫代賴(音譯)的人,能征善戰(zhàn)、武藝高強,當時的朝廷因懼怕畬人造反而設(shè)計將其誘殺。在其葬禮上,族人義憤填膺,將粑槽反撲在地,用木棍沖擊粑槽。從此,沖粑槽逐漸形成一種風(fēng)俗活動,進而演化為一種喪葬舞蹈,跳舞時也不僅僅是沖擊粑槽,還按照一定的節(jié)拍,用木棍與木棍相互擊打,以示繼承祖先的武藝。
畬族粑槽舞代代相傳至今,仍保持著原有風(fēng)貌,使用畬族人家家都有的生活用具粑槽作道具,傳出的是古樸的打擊聲,配以粗獷的舞姿,將畬族人民的豪放、樸實的性格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由于畬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很多有關(guān)畬族的歷史已難以考證,但粑槽舞等相關(guān)的民俗為研究畬族的歷史提供了難得的資料。粑槽舞粗獷的舞姿,體現(xiàn)了畬族人豪放的性格,同時粑槽舞又是畬族人之間相互認同的紐帶,它在畬族人的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目前,粑槽舞比較流行的地區(qū)主要在麻江縣的仙壩、六堡、隆昌、巖鶯、營山等幾個畬族聚居的村寨,畬族人民有語言,但無文字,粑槽舞起淵于何時,至今有待考證。原來只用在老人的葬禮上,也僅限于男人參加,到上世紀中葉后,粑槽舞也漸漸用到了喜慶的節(jié)日上,婦女也加入了進來。粑槽舞為畬族人民所獨創(chuàng),充分體現(xiàn)了畬族人民的智慧、勤勞和畬族精神文化。
2005年12月29日,麻江畬族粑槽舞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