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多年前,真假難辨、撲朔迷離的明朝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謎,疑似在黔中大地的一座山中留下些許蛛絲馬跡……
這座山名為龍頭山,距麻江縣城約11公里,屬凱里市管轄,位于該市碧波鎮(zhèn)大堡村大足寨和打磨寨后面,海拔1096米。遠(yuǎn)遠(yuǎn)望去,龍頭山拔地而起,聳入云端。其山正面看去呈龍頭狀,有龍口、龍鼻、龍眼、龍角,山在云霧中時,遠(yuǎn)遠(yuǎn)望去,十分壯觀。
據(jù)地方文獻資料記載,明初時,便有僧人在龍頭山上修建飛云寺,直至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都還有僧人在山上修行。相傳明朝永樂帝朱棣到過龍頭山,鐫有摩崖石刻——“云行仙夢杳(渺),花謝鳥聲幽(哀)?!币伤朴罉返壑扉ψ穼そㄎ牡壑煸蕿上侣渲链?,朱棣懷疑朱允炆在此處匿藏(出家),便寫下這幾個字,警告他不要再有做皇帝的夢了。又傳清乾隆皇帝至此,題字“月前逢西子,花下遇神仙?!睆拇怂聫R香火不斷。可惜在某一年新春上九日中殿毀于火,次年下殿被雷擊坍塌?,F(xiàn)在,龍頭山上只剩下殘垣斷壁和一些破碎的瓦礫,飛云寺遺址上樹木叢生、荒草萋萋。
我雖是土生土長的麻江人,也曾先后在麻江文史資料和吳琪拉達先生的《被人遺忘的龍頭山》、辛源先生的《初謁龍頭山》文章里了解過龍頭山,但我未曾游覽過龍頭山。今年我趁清明節(jié)假期,驅(qū)車前往龍頭山。那天下午,我從麻江縣城驅(qū)車出發(fā),經(jīng)碧波,走干溪高寨,過相塘寨子,抵達龍頭山下。順著山上伐木開挖的土路依山而上,在當(dāng)?shù)厝说臒嵝闹更c下,循著古人的足跡,沿著依稀可見的石階小徑,我終于來到龍頭山山頂。
我在山頂上的殘垣斷壁上四處走走,緩解一下一路攀爬上來的勞累,同時心里想著,這么險峻的高山,這么陡峭的山路,明朝永樂帝朱棣怎么會到這里來呢?后來的清朝乾隆皇帝也不會來吧?是不是古時的文人臆想的?
但是,我靜下心來,想著六百多年前,明朝永樂帝朱棣“靖難之役”的那段塵封的歷史,我相信明朝永樂帝朱棣是到過龍頭山的,我還相信建文帝朱允炆也曾在這駐足藏身過。
六百多年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垂垂老矣,此時太子朱標(biāo)已死,他為新立太子一事左右為難。皇子朱棣戰(zhàn)功卓著、才智過人,封為燕王。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朱元璋病重,遂召集群臣于病榻前,就欲立燕王朱棣為帝之意問群臣,學(xué)士劉三吾當(dāng)即反對:“皇孫年富,且系嫡出,孫承嫡統(tǒng),是古今的通禮。若立燕王,將置秦王、晉王于何地?弟不可先兄,臣意謂不如立皇孫?!边@樣,皇孫朱允炆成了皇位繼承人。次年,朱元璋駕崩,臨終前立遺囑,希望大臣們盡心盡力輔佐朱允炆,各地諸王駐守原地,不得赴京奔喪。幾天后,朱允炆繼位,改元為建文。建文帝朱允炆知道各地藩王實力強大,借太祖遺詔,禁止各位王叔入京。這時燕王朱棣已經(jīng)來到淮安,接到命令,只能調(diào)頭回北京,從此心生怨恨。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后,各位王叔不把他這個侄子放在眼里,燕王朝見,立而不拜,朱允炆十分惱火。于是借故削藩,貶周王為民,治代王、岷王、湘王、齊王罪,派人控制燕王兵權(quán),監(jiān)督燕王行動,最后發(fā)兵逮捕燕王。此事被早有準(zhǔn)備的燕王識破,派去的人全部被燕王擒殺。于是燕王以清君側(cè)之名,正式開始了“靖難之役”。
歷時四年,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兵臨南京城下,守衛(wèi)京城的大將李景隆開門投降,此時后宮燃起大火,從此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正史記載,建文帝朱允炆在宮中自焚而死。燕王朱棣進宮時,宮中已是一片火海,事后其命太監(jiān)在余燼中反復(fù)搜撿,在一片灰燼中找到一具面目全非的尸體,有人說這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于是朱棣令人以皇帝的禮儀將其埋葬。而民間盛傳,建文帝朱允炆欲縱身火海時,被人勸阻,從密道出逃。出逃時他想起太祖皇帝病重時給他的一個密封的小匣子,叫他萬不得已不得開啟,現(xiàn)已到危難之時,便打開匣子,原來是一份和尚度牒,于是削發(fā)為僧,從地道中逃出。從此浪跡天涯,足跡遍及江蘇、浙江以及四川、貴州、云南、廣西等西南邊陲。
貴州是山的國度,八十八個縣,名山勝境多得不勝枚舉,為何偏偏在龍頭山上建寺?
這時,我站在龍頭山頂向遠(yuǎn)處眺望,龍頭山的左側(cè),自南向北,正是廣西通往貴州的黔桂古道。右側(cè)大約五公里,就是湘黔古道,自東向西是古時京城通往云南的必經(jīng)之路。兩條古道在龍頭山十公里之外的甘巴哨匯合,形成東往湖南至京城、西達云南、南下至廣西的交叉路口。無論是去云南,還是去廣西,必然從龍頭山前面經(jīng)過。這樣一看,一切就釋然了。
明王朝開發(fā)貴州最大的動作就是置屯堡、設(shè)衛(wèi)所和設(shè)置貴州行省。明朝洪武年初,為掃除元朝殘余勢力,鞏固云南,明王朝在貴州境內(nèi),特別是通往云南的古道沿線,置屯堡、設(shè)衛(wèi)所,整治驛道,增設(shè)驛站。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二月,朱棣決定設(shè)貴州布政使司,貴州正式建省。
龍頭山就坐落在通往云南的古道邊,如果當(dāng)年落魄的建文帝朱允炆足跡真的遍及貴州、云南、廣西等地,那么他必然經(jīng)過龍頭山不遠(yuǎn)處的湘黔古道和黔桂古道,也就與龍頭山不期而遇。在古道上遠(yuǎn)觀,其山如龍頭狀。再說龍頭山山高水高,山頂上還有一眼泉水,能供僧人和香客飲用,于是他決定在龍頭山停留,修建飛云寺,從此藏身山野,遠(yuǎn)離紛爭。
再說燕王朱棣進宮當(dāng)了皇帝后,因建文帝朱允炆的蹤跡不明,這始終是他的心病。他害怕建文帝朱允炆沒有死,會召集人馬來討伐他,于是他派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的同時,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又令大臣胡瀅以尋找張三豐為由,在全國各地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在貴州很多地方,比如在離龍頭山不遠(yuǎn)的福泉市,就有很多關(guān)于張三豐的傳說。還有人說,后來的徐霞客四處游玩,也是在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鄭和七下西洋,胡瀅尋訪幾十年,有可能探聽到建文帝朱允炆的蛛絲馬跡。后來的《徐霞客游記》也有對建文帝朱允炆曾在貴州駐足的描述。于是胡瀅回到朝廷,向永樂帝朱棣報告了朱允炆可能藏匿于龍頭山的情況,永樂帝朱棣遂來到龍頭山。然而,建文帝朱允炆在最初的三十多年逃亡生涯中,為躲避朝廷追捕,行蹤不定。也許永樂帝朱棣從京城千里迢迢來到龍頭山時,他早已離開龍頭山,不知去向。永樂帝朱棣撲了個空,于是留下摩崖石刻——“云行仙夢杳(渺),花謝鳥聲幽(哀)?!睆倪@兩行字的意思來看,無疑是在警告建文帝朱允炆,不要再有做皇帝的夢了。題畢,永樂帝朱棣揚長而去。
至于建文帝朱允炆,在西南邊陲云游幾十年,親眼看到他的對手永樂帝朱棣大力發(fā)展貴州,設(shè)置行省,人民安居樂業(yè),各族人民歌舞升平,他那顆坐擁天下的帝王之心,早已伴隨著青燈古佛在時光的流逝中、在疲于奔命的路途中消磨殆盡。
說到這里,你可能還不信,貴州這么偏遠(yuǎn)的地方,怎么會有皇帝的足跡?你可以認(rèn)為這只是我的個人臆想,完全可以不信。但在龍頭山下不遠(yuǎn)的又詩村,據(jù)史料記載,因永樂帝朱棣到此游覽,曾以“永樂”為名。至于距龍頭山不遠(yuǎn)的那條湘黔古道和黔桂古道,那可是真實的存在。徐霞客從那條黔桂古道走過,近代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到云南赴任云貴總督時,同樣從那條湘黔古道走過。民國時期,龍頭山下大足寨的東家人(1996年被認(rèn)定為畬族)紅軍王志才,也是從那條湘黔古道走去參加紅軍的……
至于清朝的乾隆皇帝到過龍頭山還為龍頭山題字,亦不是不可能。據(jù)傳,飛云寺中的和尚有部分是歷代官吏因罪被貶謫出家的,乾隆皇帝題字:“月前逢仙子,花下遇神仙?!辈荒苷f與因罪流放到此的官吏無關(guān)。
臆想也罷,真實也好,若是龍頭山真的有皇帝到過,那也算是黔境名山了。
時光飛逝,如今的龍頭山早已暗淡了刀光劍影,遠(yuǎn)去了鼓角爭鳴。
我站在高高的龍頭山上眺望,只見山下一條寬闊的水泥路像腰帶一樣從半山腰繞過,天塹變通途。如今,龍頭山周邊已開辟成藍(lán)莓園,人們靠山吃山,種植果樹、養(yǎng)殖蜜蜂,正走向產(chǎn)業(yè)致富之路。龍頭山下的人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好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