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元旦早上,雨淅淅瀝瀝的下著。我冒雨驅車出麻江縣城,往西南八公里,來到賢昌鎮(zhèn)高枧村狀元府景區(qū)夏同龢狀元第參觀。
這時,景區(qū)的狀元第剛開門,我有幸成為2024年第一個走進狀元第的游客。我在登記簿上工工整整的簽下姓名、工作單位和電話,工作人員熱情地歡迎我進入狀元第參觀,并遞上一杯熱水,頓時感到心里熱乎乎的。
夏同龢狀元第位于高枧村的獅山腳下,這座府第是清末戊戌狀元夏同龢舊居。夏氏先祖原為江蘇南京人,明洪武二十二(1389)年,夏氏入黔始祖夏永昌隨戍邊部隊進入貴州,到達都勻,后定居麻江高枧堡,迄已有620多年。這座府第建于清朝光緒年間,占地1638平方米,坐北朝南,由曬壩、過廳、天井、兩廂、正堂組成,建筑面積542平方米,為磚混馬頭墻圍護回合院。1999年列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里面陳列夏同龢狀元的介紹及麻江部分珍貴的文物古籍。
夏同龢1874年生,字用卿,號獅山山人,麻江縣高枧村人,中國近代法政開拓者、教育家、書法家和社會活動家。1893年夏同龢以麻哈(麻江)州學附生參加貴州鄉(xiāng)試中舉,1898年(戊戌年)殿試中一甲一名狀元,成為貴州有史以來的二個文狀元之一,授修撰一職,入翰林院。此時的夏同龢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然而,當一個有氣節(jié)的文人的個人際遇與國家命運交織時,他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己任。
時值清朝末年,國勢不濟,清王朝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八國聯(lián)軍入侵華夏。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lián)軍攻占天津,北京岌岌可危。夏同龢向朝廷上奏折,請求回鄉(xiāng)招募驍勇善戰(zhàn)的苗民,抵抗八國聯(lián)軍!書生意氣,熱血報國,這是何等的氣節(jié)?這等氣節(jié)猶如辛棄疾和文天祥!可惜,當時的時局變化速度驚人,沒有給夏同龢報國的機會,也沒有給貴州少數(shù)民族子弟揚名立外的機會,最高統(tǒng)治者慈禧太后選擇逃亡和妥協(xié)。
經(jīng)歷此事之后,夏同龢沒有消沉,他另辟蹊徑,尋求救國之路。1904年夏同龢東渡日本留學,學可法政,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狀元身份的留學人。夏同龢作為日本法政大學法政速成科第一班學員,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法政知識考察和學習,與陳天華、楊度、胡漢民、沈鈞儒、宋教仁等政壇活躍人物成為中國早期系統(tǒng)學習法政的留學生。1905年8月,夏同龢編《行政法》一書,在日本出版發(fā)行。同年底,夏同龢回國,受兩廣總督岑春煊之命,創(chuàng)辦廣東法政學堂(即中山大學前身),并任學堂監(jiān)督(校長)。夏同龢擔任學堂監(jiān)督6年至辛亥革命,為廣東乃至全國培養(yǎng)了一批具有近代法政理念的人才,推動國家憲政改革。
1912年民國成立,夏同龢任國會眾議院議員,參與制定《天壇憲法草案》。1917年夏同龢出任江西省實業(yè)廳首任廳長,在任江西省實業(yè)廳廳長期間,夏同龢曾獲徐世昌總統(tǒng)授予的二等大綬嘉禾章。1925年夏同龢在北京病逝,時年51歲。
……從狀元第出來,我沿著當年夏同龢從獅山腳下的府第走向紫禁城的一段路,來到了四足廊橋,看著夏同龢留下的《四足歌》,一個人在廊橋前默念著他寫的這一首歌,佇立久久……
丑婦是吾妻,休想貌美的,妖嬈的,只求她安分守己,但得過賢惠足矣;
蠢子是吾兒,休想伶俐的,聰明的,只求他尊賢重老,但得過孝順足矣;
茅屋是吾居,休想華麗的,舒適的,只求它能遮風雨,但得過避寒足矣;
粗糧是吾食,休想美味的,佳肴的,只求它三餐豐盛,但得過充饑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