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村莊甘溪
透過寨門看,那邊是青山、藍天和白云。繼續(xù)向前,穿過寨門,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世外桃源,原來,寨門和四面青山環(huán)抱,鎖住了一個萬木蔥蘢、古樸秀美的侗家寨子。
從天柱縣城出發(fā),經(jīng)過十多公里的柏油路,車子在渡馬鎮(zhèn)街角,沿著山腰盤旋,如云端穿行,幾個拐彎,車子在山頂停下。山頂聳立有一座雄偉的寨門,寨門上方“功夫村”的牌匾格外醒目,“武功隱在云深處,文脈流傳歲月中”的對聯(lián)讓人遐想翩翩。
跨過寨門往下看,幢幢木樓依山傍水,鱗次櫛比,鋪滿形似桃花瓣的丘陵,郁郁蔥蔥的古樹似村莊的屏風。盆地中央,一條“S”狀的小溪順著山勢,穿越重重青山,百轉千回,將寨子自然分成“太極”狀,耕田、農(nóng)舍、習武場,錯落有致。出自深山老林的溪水,甘甜有味,故喚作“甘溪”。
順著山勢往山下走,被春雨洗凈的青石板路,潔凈如鏡。路旁,竹籬笆上爬滿了綠藤,紫色的小喇叭花嬌艷地點綴其間。山腰上,曲徑通幽,農(nóng)舍前有小木拱門,吊籃垂掛,粉紅薔薇探頭探腦,搖曳風中,熠熠生輝。邁步農(nóng)家小院,房檐下,金黃玉米、火紅辣椒、棕色蓑衣、習武兵器……滿滿鄉(xiāng)愁的農(nóng)物,成了游客相冊珍品。房前籬笆、蔬菜、鮮花、方桌、小椅,古樹掩映,清新優(yōu)美。熱情好客的大娘,端出侗家油茶,糊米、堿粑、節(jié)骨茶、炒米、蔥花,完美融合,清香久久彌留唇齒間。
沿著鋪著各種圖案的花街路,我來到溪流邊。溪水清澈透明,魚兒穿梭,微風輕拂,溪水泛漣漪。岸邊的小橋、垂柳、古樹、民宿,倒映在這藍綢緞般柔美的溪水中,宛如一幅天然的畫卷。溪岸邊,那棟漂亮的跑馬樓是村民的“合約食堂”,村民但凡有喜事,皆聚集于此,和和美美,當然,也杜絕了濫辦酒席,此為甘溪“一戶一約”之“約民俗”。這村規(guī)民約,約出了新風尚、新生活。
溪邊的習武場,幾個武師,身穿黑色練功服,精神抖擻,列隊整齊,隨著“嘿-嚯”的一聲,武師表演起“六家拳”來,只見師傅們劈開雙腿,左右揮臂,掏心拳,掃堂腿,拳術如猛虎下山,每一拳都帶有雷鳴般的力量。表演完六家拳,接著表演“洪門棍”,搶、劈、掃的棍術運用自如,上撩下劈、左掛右撥、前絞后截、上架下壓、內(nèi)外推撐,棍法快速勇猛,呼呼生風。隨即,一個年長者走上臺中央,叉腿,張臂,俯身,張嘴,咬住月牙鏜的耳朵,將三十來斤的月牙鏜緩緩叼起,左右搖擺,片刻后,只見長者將月牙鏜抓在手中,朝天一拋,接住,又拋,再接,左右掃射,頗有鏜到山崩之勢?,F(xiàn)場,吆喝聲、尖叫聲、鼓掌聲、響徹山谷。
據(jù)說,明朝洪武年間,陸、陶、陳、楊、袁、宋等六姓人氏為躲避兵亂,先后從江西遷徙,到此一看,風水極好,便于此安居樂業(yè),繁衍生息,至今已逾20余世。當時,先輩們?yōu)榈钟瞳F,便開始習武,那時他們能以布為棍以一敵十,有“驅狼”“擒虎”等傳說,其兵器乃以武家人常用的棍、锏、鐵尺、鏜為主。六百多年來,村民堅持習武,以“六家拳”“洪門棍”“月牙鏜”為主。以“功夫”仗劍江湖的甘溪,2015年,被中央電視臺譽為“功夫村莊”,被英國《每日郵報》評為“世界上最奇異的九個村莊”之一。
甘溪不僅功夫文化底蘊深厚,其侗歌“略板略”也別具一格,歌聲優(yōu)美,余音繞梁,三日不絕。農(nóng)閑時,這里便是歌的海洋。
甘溪不大,百余戶,五百余人。近年,甘溪依托資源優(yōu)勢,充分挖掘自然、歷史、人文等資源,大力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渡馬鎮(zhèn)黨委、政府籌措資金數(shù)百萬元對甘溪的路、橋、房等進行升級改造,還在甘溪山坡上種植了數(shù)百畝的菊花茶,遠銷外地。如今的甘溪,實現(xiàn)了村美民富。
來到甘溪,不體驗甘溪功夫豈不遺憾?于是,我和其他游客一起拜師學藝,體驗了“云頂求學、健步如飛、齊頭并進、百步穿楊”等功夫,好好體驗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