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連接的苗寨吊腳樓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簡介:
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省雷山縣東北部雷公山之麓、白水河畔的西江鎮(zhèn)境內,這里的居民建筑系木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房子框架由榫卯連接,依山勢而成,建筑風格別具特色,形成獨特的苗寨吊腳樓景觀。
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的建造技藝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欄式建筑,在歷史沿革中又結合居住環(huán)境的要求加以變化。西江的造房匠師根據(jù)地形和房主的需求確定相應的建房方案,使用斧鑿鋸刨和墨斗、墨線,在30至70度的斜坡陡坎上搭建吊腳樓。這種建筑以穿斗式木構架為主,因前檐柱吊腳,故而得名。吊腳樓一般有三層,四榀三間、五榀四間、六榀五間成座,依山錯落,次第鱗比。
吊腳樓具有簡潔、穩(wěn)固、防潮的優(yōu)點,還能節(jié)省耕地和建材。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連同相關營造習俗形成了苗族吊腳樓建筑文化,它對于西江苗族社會文明進程和建筑科學的研究具有珍貴價值。
2006年,雷山縣申報的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國家級非遺項目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楊昌義:吊腳樓上的“掌墨師”
一個墨盒,彈動墨線,就能全憑腦海中的設計,指導木工完成精準完美的構建步驟,隨山勢而定,建起一座座絕不重樣的苗家吊腳樓。今年77歲的國家級非遺項目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楊昌義,在近50年掌墨架梁的技藝堅守中營造了280余棟吊腳樓,成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有名的“掌墨師”。
“一輩子的本事都在腦子里,動腦筋解決修房子的難題,能讓我開心。”楊昌義說,在苗鄉(xiāng),建房子是大事情。
西江千戶苗寨。孟祥可 攝
用多少柱子、設多少梁、放多少檁,“掌墨師”定;什么地方開孔槽、什么地方放連接木筍、什么地方銜接,由“掌墨師”彈墨線……因此,“掌墨師”也被稱為營造吊腳樓的工程師,深受村民敬仰。
楊昌義的父親就是遠近聞名的“掌墨師”。打小,楊昌義就給父親打下手。耳濡目染,他從最初的裁木料、去樹皮,到后來的計算面積、空間構造,進步飛速。
“幾根柱子,設多少梁,放多少檁都沒有固定模式,一切都得看實際情況來設計?!睏畈x26歲時便能獨立建成自家木樓,因腦子活,干活快,建造的木樓質量上乘,房屋框架結合部分毫不差,結構合理、牢固結實,凱里、麻江等地的村民都慕名前來請他建房。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中的穿方工序。受訪者供圖
六角亭、苗家長廊、木牌坊等民族景觀建筑,楊昌義都會建。在他看來,“還是最喜歡給鄉(xiāng)親們建吊腳樓,按照各家各戶的想法,在不同地勢上,給大家造出心中的家?!?/p>
2020年,雷山縣成立了苗族建筑技藝研究會,旨在研究、保護、傳承苗族建筑技藝,楊昌義當選常務理事。傳承技藝是他最大的牽掛,“這些年前后帶了10多個徒弟,現(xiàn)在又有年輕人加入,我退休了,希望徒弟們能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睏畈x說。